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注册会员查询:
名家访谈

情浓墨有韵 质朴书自华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直机关书画家协会主席李光发先生

作者:伍先飞 | 责任编辑:CRCA | 发布时间:12/20/2016

 

    【人物档案】李光发,安徽六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安徽省省直机关书画家协会主席。

    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纪念邓小平诞生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首届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作品展”“大禹颂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作品入编《中国著名书法家咏黄山书法精品集》、《安徽当代书法集》、《安徽书法晋京展作品集》等,主编《美哉安徽——历史名人咏安徽书画作品集》、由海内外高僧大德书写的《金刚经书法集》等大型书画集;作品多次在《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上发表;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书画频道、栏目均作过宣传报道。

    曾作为安徽省书法代表团副团长赴日进行书法交流;2016年,作品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大厅展出……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泱泱华夏五千年的久远历史,孕育了享誉世界的东方文化,书法艺术便是这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是整个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古往今来,无数大师巨擘、硕学鸿儒,抑或文人墨客、凡夫俗子,纷纷流连、躬耕于书法艺术的圣地,共同谱写出光辉璀璨、彪炳千秋的艺术华章!

       2016年的夏天,酷热难当。未曾设想,在此期间,当我在中国书法大厦与安徽省直机关书画家协会主席李光发先生见面并深谈后,其感受、体悟之深,竟然也是这般强烈。

    先生文质彬彬,沉静内敛,古风俨然。其知识广泛,谈吐不凡,却又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谦恭有礼,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省直机关书画协会领导者,李光发先生利用业余时间,以“甘做文化阵营中的一名卒子”的奉献精神,十数年如一日,辛勤工作,不计名利,开拓求索,为安徽省直机关书画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同时,李光发先生还根植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丰沃土壤,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潜思力索,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取得了可人的艺术成果。

    当我将目光投向他创作的一幅幅没有浮躁、没有做作、没有夸张、没有刻意的或气韵生动、或磅礴豪放、或放纵性情、或飘逸遒劲的书法作品时,禁不住被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鲜明的艺术个性以及那种仿如僧者悟禅般的艺术心境所折服、所钦佩,所震撼!

    生活赋予李光发的,不仅是激情、感情和才情,还给了他睿智的双眼、思维的智慧以及澎湃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景。在李光发的人生季节里,长着怎样的风景?

    六安,地处江淮,东衔吴越,西领荆楚,北接中原,或许囿于自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的信条秉持了六安人的平和与忠诚。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六安人又以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究生命本源,悟人生真谛,创生命价值,形成了极具地域特性的文化。

    之所以将笔触及到这里,是因为李光发先生出生在这里。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他的人生变得丰富而又多彩。

    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没有什么文化。外祖父一辈子有9个子女,长大成人只有3个女儿,母亲是长女,寄托着外祖父的希望,读了几年私塾。在书法世界对其最早影响的是姓任的堂舅。当年,农村人家的大门一般都是木质的,时间一长就变成了褐色。有一次,他的堂舅舅用粉笔在门上写了一个“任”字,黑底白字,非常好看,见此状态,李光发也拿过粉笔在门上写。可他一写,尽管极其认真,但字迹非常难看。此时,他就在想,堂舅的字为什么写得这么好看?自己为什么写不好?从那天起,他对写字就有了一个梦,能写出像堂舅舅那样的字。

    读小学的时候,一位姓鲍的校长毛笔字写得很好。那时小学每周都有写字课,校长对描红、写毛笔字要求很严,自己又有兴趣愿意花精力去学,在这方面进步很快,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李光发心中又有了新的目标,写出像校长那样的字。

      1964年进入六安一中初中部就读后,学校搞书法展览,李光发的字经常被展出,这无疑让他对写字更有了信心。尤其是文革爆发后,他在学校里抄大字报、办墙报,这为他写字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也为他日后书法的精进打下了基础。

    随着文革后期学生下放,李光发回到了家乡小华山园艺场。不久,他到学校当上了赤脚教师。由于身在学校,免不了经常写写画画,重大节庆活动写标语、出专刊成了份内工作,过春节为周围人写春联习以为常。有的人也将他请到家里去写,好写后,煮几个糖水鸡蛋给他吃。

    邬云山先生是李光发的一位亲戚,早年授业教馆,不仅写一手好字,诗文也好,老先生温文儒雅很让李光发敬佩不已。“肤化龙麟经雨露,发蓬马尾傲冰霜”,“百竿长竹经冬夏,三径黄花乐晚秋”,一些老先生的诗句至今融化在李光发的脑海中。老先生在看了李光发所写的字之后,以伯乐的身份说,今后能成为一个“写家”。这话也让李光发激动了一阵子。

    回忆起这段历史,李光发以总结的口吻说,这期间他与书法是较好的朋友,并不是知己,若即若离,如此而已。

    自从少年时代爱上书法,直至后来将它作为一生痴迷的追求以来,李光发的生命中就一直弥漫着一种优雅永恒的气息。这气息不仅来自于他笔墨的典雅和学养的深厚,更多地是来自于他的心境。

    1993年,安徽省直机关成立书画协会,该协会由省直机关党委(后改为工委)领导,而当年,李光发正在省直机关工委工作,基于工作原因及个人爱好,他当选为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协会的日常工作。

    这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工作中,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协会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在他的重视和带领下,协会本着“将书法艺术融入家庭、融入社会、融入生活,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的宗旨,经常组织全体会员开展书画活动,组织作品参加相关的研讨、交流、比赛和展览等活动,不断提升协会的整体创作水平。与此同时,协会每年定期开展“文化下基层”和“送春联”活动,带领会员们走进机关、学校、军营、社区和农村,利用书法艺术特长服务大众,回报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协会经常组织一些书画展。在这些书画展中,李光发觉得,自己的字挂在上面,与一些名家的字还是有很大差距。如果在以前,他可以自嘲地说,没关系,慢慢学。可现在不一样,自己是书画协会的副主席兼秘书长,就这水准怎能让别人信服?于是,他只好给自己加压,强迫自己抽出更多地时间去练习书法,广收博纳。


    无奈自己工作在身,总是抽不出时间系统地好好地练字。直到1996年挂职泾县县委副书记之后,他在书法上才有了新的进展。

    为了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去泾县时,他将女儿也带到泾县读书。泾县是宣纸发源地,文化气息浓郁,全国各地的书画家都来这里采购宣纸、毛笔,而他又是分管文化宣传工作,这样,他接触到艺术家的概率自然就多了起来。

    儒雅稳重,性格内敛,不事张扬,这是李光发的个性。而这种性格赋予了他对工作和学习都有更多的思考和研习时间。每天工作之余,练字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继续临习柳公权的字帖外,他还开始研习米芾、王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帖。他认为,学书临帖不一定要多,而要精,要有悟。一种书帖,只要临透,就可以触类旁通,正如古语“宁可断其一指也不伤其十指”那样。在他看来,要求书家诸体皆能是不容易的。

    李光发凭靠自己的勤奋、执着和悟性,在书艺道路上艰难求索着。少年时候,在柳公权的书帖里,李光发走过了人生中一个漫长而又寂寞的路程。工作时因为没有整片时间潜下心来临习,有时就显得有些急躁,迷茫让他在走向书艺殿堂的征途中,走了不少弯路。

    李光发几十年习书,最为深刻的教训是早年临帖不多,甚至一度信马由缰自以为是。在碑帖的取舍上,李光发认为历史上的碑帖之争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书法是审美艺术,人们的审美意识、取向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一般地说,碑取向厚重大气,帖取向秀逸流便。他觉得自己的作品以帖为宗偏多,缺少厚重,还是碑帖交融方为正途。

    学习书法从临帖入手,是共同遵守的信条。在临碑习帖中,他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做到精选范本,注意从范本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篇章进行练习,比如,在临习米芾的《蜀素帖》时,他在宏观上把握通篇气韵、布局,形神兼顾,在微观上,他把握每一个汉字的笔法和结体,用笔、运笔技巧以及特点过程,套用一句话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如此每临一次,就会有新的体会、感悟。

    如何选择碑帖也不得马虎。李光发在选择上有自己的思考。他觉得有些作品不要用功太深,比如毛泽东主席早年投笔从戎,一生苍茫大地主沉浮,指点江山定乾坤,应该习书时间不多,纵观其书作却大气磅礴,笔舞龙蛇,令人叹为观止。其书作领袖气概使之然,学其皮毛不难,得其精髓不是下功夫所能及也。颜真卿《祭侄稿》是为其侄儿战亡而书,悲怆心境可想而知。其作品涂涂改改順时而为,后人如此,是否有东施效颦之嫌?

    当然,学书兼收并蓄是必要的,李光发总是以一种碑帖为主,有意识地揉进一点其它碑帖的谋篇、用笔或者结体。他在这个过程中也意识到应在较全面掌握一种碑帖的基础上,自己能够理性地分析一些碑帖相互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再去揉合为好,因为有些碑帖相互之间是不协调的,甚至是抵触的。比如行书与隶书的起笔行笔收笔大不相同,如果不能熟练掌握相互混淆反而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在师法古人的同时,李光发先生也十分注重向当代的书法名家学习,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相关的书法沙龙与雅集活动,虚心求教,亲近艺友,相互切磋,在吸收和借鉴他人艺术精华的基础之上,将古人之法、众家之长融入到对书法艺术的创新、领悟中,锐意求新、求变,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时代精神努力地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传承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所以,李光发练字和别人不一样,他以“悟”为主。“悟”,最重要的是悟自己的审美理想、认知态度和个性表达,为书法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增添色彩。他知道,要使书法精绝,放纵性情,飘逸遒劲,自然旷达,雅俗共赏,必须做到“四个合一”,即德与艺合一、心与手合一、天道与书道合一、主与辅合一。因此,在长期的艺术追求与书法悟道中,李光发默默耕耘、专心致志,艰辛跋涉,性情淡泊,不求名利,以传统经典为宗,以厚德载物为求索情怀,博学于名家巨匠,不拘时日地俯身案边,饱蘸着激情和汗水,忘我地探索着书画艺术中的真、善、美!

    李光发说,书法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她与历史、文学、美学等学科息息相关,书法创作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境界后,要想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在笔墨纵横之间,点线驰骋之处,章法布局里面,如若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的审美悟性作为基石,那必然会远离一个书家的真正内涵,永远被时代洪波所吞没。

    所以,对于书法家而言,持续不断地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将成为他艺术人生追求的一种常态行为。书法家学养的深厚与否,是反映其创作面貌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除了追求书法作品气韵的生动与格调的高古之外,李光发还不断给自己充电,注重对自身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此间,他探颐索隐,读诗词、看书论、研哲学,从中吸收文学营养,获取智慧源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开阔自己的境界,丰富文化底蕴,感悟人生哲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学识涵养治艺术,以艺术修养治学术,以字外功夫养艺术,促进艺术创作。他先后写了几十首诗作,因为是六安人,搞清楚字的平仄很伤脑筋,不敢轻易视人,只是零星在报刊上发表,偶尔也书写自己的诗作。

    李光发在担任秘书长期间,不仅自己的书法水平有了提升,可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更重要的是,他将协会经营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团结了一大批书画爱好者,使省直书画协会在省书协和美协的关心指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安徽省直书画家协会在2009年的换届中,李光发当选为主席。他提出“能者为师,服务为上,活动为先,艺术为本,和谐为贵”的20个字方针,力争把协会建设成为一个有凝聚力有活力的团体。

    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溪以成江海。令李光发主席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在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关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安徽省直书画协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在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省书画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涌现出一批在全国、省较有影响的书画家,有多人曾在国家、省历届书画展中入展并获奖。“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劳痴者获必丰。”累月经年的在艺术领域的辛勤求索,使李光发先生也收获了可喜的艺术成果。他与时俱进,在全情投入、认真做好省直书画协会工作的同时,一直精心研习中国书法艺术,常年与书籍为伴,以笔墨为媒,寻道求索,乐耕砚田,抒情写意,飞舟墨海,乐此不疲,日积月累,终有所成,成为艺苑中的一名佼佼者。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字之一,如何通过书法形式彰显出它的无穷魅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课题。

    李光发曾说过:“当代书法艺术的综合美,妙在有多彩的画面形象,流变的空间布白,精炼的点线组合,奇妙的对比调和,动人的心律节奏,深刻的文学内涵,生动的气韵神彩。形虽抽象,而意境宏深,既赏心悦目,又回味无穷”。所以,有人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她既令人枯燥,又令人遗憾;她既能修身养性,又易学难精。正因为它有如此魅力,趋之若鹜者不绝。

    其实,学书的过程,就是在传统艺术沃野上扎根探源的过程。古人云,书法要起笔有根,落笔有源,这种根、源,就是万物之基。

    李光发以行草书创作为主,他的艺术灵光在历史与现实、客体与主体、浓墨与线条、写实与写意的多维空间和多样手法间纵横穿越。每当笔毫着纸、通过使转力运时,便笔走龙蛇,腕底生风,进入一种忘形、忘法、忘我状态。他将笔墨溶入情思和艺术感觉,对本真寻求有一种宗教式的忘我和虔诚。他求生弃熟,抵抗陈旧的笔墨和重复的艺术生产,通过线条的刚柔、疾徐有节奏的起伏往来,传达出他心灵的不同情感、思绪,从而使他的笔墨变得练达洒脱,章法自然流畅,跌宕起伏。

    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古人认为书法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清代刘熙载也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明末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李光发的书法,是将整体气韵、结构、神韵、章法放在书法意象的构造之中,带着一种昂然郁勃的动态美和气韵美,使作品形成一种厚重、清新、朴茂的风格,传递出一种成熟的个性和法度。

    在追求风格、意境、文韵基础上,在作品内涵的气质底蕴表现上,他又将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融入到书法艺术创作中去,于传统的研习中,博学众家之华,使自己的作品集成了明清以来行草书的审美发展趋势,又流露出厚重古朴的苍茫气象,呈现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

    总体而言,李光发先生在创作中用笔敢着力,有种不局定于法又平易动人,完全基于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真切感觉和体验,不迎合,不投其所好,不媚俗,不伪饰,而是把自己的“感受”如实的予以表现。这是他的独特感受,更体现了他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精品意识!

    真正的艺术家,是要创作出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的好作品。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多元文化的碰撞,价值取向的混乱……许多艺术家在面对各种名利诱惑的时候却不由自主地出现了迷失,显现出其艺术的苍白。其中,有些人是想以此作为敲门砖,达到一己之利;还有些人没有下真功夫,急功近利,不惜丢掉自己的性格,随波逐流,写出无病呻吟的作品。

    如果艺术背上这种包袱的话,我们的艺术该向何处去?

    李光发为人正直,对书画界那些阿谀奉承、弄虚作假之事深恶痛绝。对于此种现象,他表现了极度的愤怒甚至是悲戗。在省直书画界,不论作者地位显赫或卑微,对艺术的评介,他都是一视同仁,直言不讳,敢于批评,不留情面。他觉得只有如此才是真朋友,真正无愧于书法艺术。

    见飞花落絮,莫愁春老色褪;仰翠竹苍松,当效节亮风高。如今,尽管李光发已经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他依然痴心不改,情有独钟,临池不辍,潜心创作,笔舞乾坤,抒发胸臆,在书法艺术的曼妙天地里辛勤地耕耘着。

    由衷地祝愿并期待着李光发先生在书法艺术领域百尺竿头,再谱华章!

新闻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中国书法家注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书法家注册”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书法家注册,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消息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消息来源:XXX”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