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注册会员查询:
名家访谈

笔如巨椽写块垒 书到心底即为峰——记中国注册书法家李大宾先生

作者:安徽书画网副主编伍先飞 | 责任编辑:CRCA | 发布时间:4/6/2017


 

    【人物档案】李宾,又名李兵、李大宾,男,1937年生3月31日,山水书屋主人。安徽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编著出版著作十三部三十五本;创办、参与创办八张报纸;创办安徽省新闻学会、安徽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现任:中国注册书法家,安徽省生活美学研究会会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华夏金色书画院院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老报人书画协会会长、中国山水画院安徽分院院士、安徽毛泽东书法研究会艺术顾问、井冈山书画院艺术顾问、大河书画院名誉院长、深圳文博书院特聘教授、深圳尚晋书法学院特邀教授等;

    书法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奥林匹克之旅书法艺术金奖、纪念《兰亭序》创作1655周年羲之艺术金奖等五项全国金奖,首届全国中老年书画家井冈山邀请赛金奖,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精品大展金奖、荣获首届安徽省农民画·画农民书画大展书法金奖、山水画银奖。所书“龙”字被收入中国书法大字典。

    作品被广泛收藏。出版有《李宾书画集》。

    李宾不仅是一位高级编辑,还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书法家。

    1937年生331,他出生利辛县望疃镇一农家。虽然生活贫穷,但淮河的钟灵毓秀,不仅孕育了他的智慧和灵气,洗涤了他的心灵,还赋予了他执着专注的性格。


    小时候,李宾就跟着村里的私塾先生背诵《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千字文》,从经典古籍中早早悟出了做人的根本,即诚信善良,耿直无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他虽几经风雨,却也沐浴着阳光。在党的阳光里,这个农民的儿子,顺利从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并被分配到党报做编辑记者,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质变。

    所以,在他的骨子里,始终潜藏着感恩之情和忧国忧民意识。他感恩,但不愚昧。从艺,他扎扎实实,不投机取巧;从政,他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作为记者编辑,他敢说真话,弘扬真善美,敢于与现实世界中的丑恶现象作斗争。

    认识李宾的人都说,他生性豪爽,正直无私,为真理不怕掉脑袋。

    古人云: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这话我信。

    文革十年,李宾曾“造反”过,敢对“四人帮”说不,敢为“邓大人”唱赞歌,为了坚持自己的思想观念,差点丟了性命。在农村改革之初,全国媒体都批大包干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他敢问:“包字何罪?”(此文在全国获二等奖)。曾经有省委领导人说大包干不好,他敢在报上不点名地批评。而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转变,他振臂欢呼,采写的特写《现场拍板记》获得了1981年全国好新闻最高奖;他创办了安徽省新闻学会、记者协会,并担任该会主持日常工作的副秘书长达七年之久;暴风雨来临时,他敢振臂高呼:学生爱国无罪!……

    他追求真理,敢讲真话,必然会受到保守、腐朽势力的惩罚。但是,当命运之神对他举起生杀大棒时,他却得到了贵人的援手相助!尽管如此,当他拿到处分决定时,那曾经澎湃着的激情还是没了,曾经的革命理想还是被现实湮灭了,彷徨、苦闷、忧伤一起困扰着他,让他几乎窒息。这时,朋友、同学、同事的笑脸给了他温暖,一声声的问候给了他力量……一连数天,他打着赤膊,握笔写字临帖,临帖写字,废寝忘食,用书法来抒写心中块垒,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蜕变——从文字写作到书画艺术。

    逐渐地,李宾远离了奋斗半生的记者生涯,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创办了《信息时代报》(任总编)和《市场经济报》(任副总编),先后写作、主编出版了六本书、《淮北在飞翔》《淮河纪行》《药王风采录》(上下集)和《鱼水情深》;他曾出版专著《记者之旅》、《李宾书画集》;他曾策划主编出版《锦绣安徽》21卷本……

    他又筹备成立了安徽省农民书画研究会,紧接着为迎接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举办了安徽省首届农民画·画农民书画大展。这次大展赛,由省委书记题词、省长作序,十四位副省级干部参加,获得了巨大成功!

    著名画家陶天月说:“这次大展的规格规模在安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会后,李宾把获奖的四百多幅作品全部无偿地捐给大包干的策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和肥西县小井庄。当时,这些书画的市价大约伍十万元以上。此举在全国书画界赢得一片赞扬。

    后来,他相继筹建了安徽省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成立了华夏金色书画院等,主编了《毛伯舟书画集》《时兆民书画集》《宋彭画集》《王野堂画集》《刘正炎书画摄影集》。

    这期间,他开始与合肥各流派书画艺术家不断交流不仅,使他对书法艺术有了更多的感悟,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随后接触了文兵、梁华中、邵灶友、郭公达、葛庆友等本土书画名家,得到他们中肯的点拨,使他在书法艺术上从以磨练为主的“书”的量变积累,过渡为以悟性为主的“法”的质变飞跃。

    对于书法艺术,李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某书画协会成立大会上,李宾曾说:“我们今天的首要任务是,第一临摹,第二临摹,第三还是临摹。临摹到了极致,创新就在其中了。”

    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临碑习帖,他初学魏碑,后习唐楷,继而转攻行草。无论是碑、楷、草,他虽取精用弘,但不一味的模仿。临贴临了多少?李宾说不知道。他临了所有能买到的、能找到的王羲之碑帖,天天临,月月临,年年临,十几年没有休止。可谓废纸三万,颓笔成冢了。

    但是,仅仅临摹就能把字写好吗?从文字到书法,这个转变是清冷而又严酷的。不仅仅是笔法,结构,布局,也不仅仅是从生到熟,熟了还有变生,生生熟熟,循环往复,才能不走老路,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李宾深知,临贴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从对临到背临,再到意临,从形似到神似,这是一个循序见进、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与孤苦、清贫。在具体的学习与临摹的过程中,他努力临摹,悉心观察,认真领悟,汲取精华,在继承其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感悟、特点及灵气,在临习的时候,他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将目光转向了每个字的用笔、结体以及笔韵、气韵上,日复一日地学习钻研,年复一年地进步提高。

    为把一个字写好,要反复练习几个月。要把一副字写好,甚至要琢磨几年时间。书画不能急功近利。书画不耐十年冷,是出不来好作品的。画画三年能办展,写字三年不能看。就是这个道理。

    李宾是性情中人,对于书法,他喜欢笔法丰富、墨彩酣畅、气势雄伟、劲健洒脱、淋漓痛快的艺术效果,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帖后,他彻底地喜欢上了行草书。

    其实,楷、行、草是一个书法体系,楷书写不好,行、草就会偏向于飘浮无力。为了将楷书临透,李宾从楷书再行书最后草书,一路临来,可谓是废纸三千,颓笔成冢。

    从楷书转向行草书,表达了李宾思想和情绪的一种透彻变化。因为行草书最能抒发人的情感和体现人的艺术意境。再加上行草书书写自然,字字有态势,赋予线条和笔墨一种韵律美、动态美以及和谐的力度美,最契合李宾心胸豁达、生性豪爽的性格。

    在行草书研习中,李宾的艺术灵光在历史与现实、客体与主体、浓墨与线条、写实与写意的多维空间和多样手法间纵横穿越,在繁杂的书法体系中,李宾虽然对多种字体都喜爱,但在众多的碑帖中,他尤其钟爱王羲之、怀素、孙过庭和米芾、王铎的书体,曾大量临摹过他们的名帖,其中王羲之草书《知远帖》、怀素的《草书自叙帖》、孙过庭的《五言古诗十八首》、米芾草书手札《论草书帖》等让他爱不释手。

    其实,学书的过程,就是在传统艺术沃野上扎根探源的过程。古人云,书法要起笔有根,落笔有源,这种根、源,就是万物之基。

    依附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不断吸取来夯实自己的内养和功力,李宾根据自身的条件选帖、读帖,然后才是如何临帖、出帖。

    为了入帖和出帖,李宾开始了艰难的习书历程。

    可以这样说,自从接触书法艺术并且挚爱它以来,李宾就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合到了艺术之中。痛苦和孤独,已被他浓缩成滋润艺术芳香的甘醇。只知道有人羡慕他的书法作品不断地获奖不断地发表,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刻苦学习书法的。不管寒冬腊月,也不管是炎热酷暑,还是身体有疾,十几年如一日,每天五点准时起床,或写,或临帖,或修字外功夫,别说是一位耄耋老人,就是年轻人,又有几人能做得到?

    李宾的书法艺术作品题材广泛,诗词楹联,名言名句,或名言警句;造型丰富,或条幅,或斗方,或扇面;书体众多,或小楷,或行书,或草书,而尤以行草书著称。其大字气势磅礴,小字含珠蕴玉,行书俊逸不俗,草书烂漫流畅……

    且看他挥毫书写的行草书“世事亦犹云迭起,我思长与月相摩”几个字,既有颜筋柳骨之情,“二王”的雅逸,又有孙过庭的峻健、米芾的洒脱,书写态度自由奔放,严谨飘逸,没有丝毫的拘谨与做作,其笔简洁连贯,力透纸背意难平,笔笔有出处,笔笔出自心,笔法上随意自然,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股镇定的神情与粗犷的豪气于其中。其中,“世”字笔划的遒劲殷实,“犹”字形态的婀娜多姿,“云”字走笔的流转翻飞与墨迹的虚实有度,“月”字笔法的苍古刚阳韵致,“摩”字最后一笔的古拙的收官之笔,无不浸润着作者的生活感受、豪放个性、艺术情操。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李宾的艺术思维因为渗透了“书写精神”与“自主意识”而变得富有灵气与个性特征,整体一气呵成,个中灵活多变,有自然天成的随意性,又有韵味精妙的观赏性,融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为一体,有别于其他书法家的书风,彻底摆脱了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刻意雕琢的痕迹。

    而在另一幅竖幅行书作品“清言如晋人足以,浊酒以汉书下之”的书写中,则体现了李宾书写的的另一种书风与他的另一番心静。

    清言如晋,豪气袭唐,品味晋人之清言,培养胸中之雅韵是修习书道之人所不可缺少的。

    这幅作品的书写,如“清”字书写的张扬意念中又揉合着一种内敛的情致,“如”字书写的洒脱笔触中又透视着笔画线条变化的韵味,还有“晋”字的含蓄与形象意味,“人”字的豪迈与刚正意味,“浊”字的飘逸与昂扬意味等等,作者都从具象特征的角度,把人、酒、书的不同韵致融合在了一起,笔势厚重,力道千钧,外放内敛,既有柳意、颜味、又有王韵;既有碑味,又有帖韵,于点画纵横驰骋之间,行笔苍劲有力而又轻隽流畅,端庄雄秀而又神韵超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劲健雄奇、舒展洒脱、雅俗共赏的书风。

    笔法多变收放自然,貌似古拙气韵生动,墨色厚重灵巧善变,姿态舒展意追清新,这是李宾行草书艺术最为典型的一大特征。如他的行草书作品“上善若水”,其中“上”字的笔意墨韵,“善”字的浑厚凝重,“若”字的灵变舒展,“水”字的古拙灵巧,都在创作上赋予作品诗情画意的灵动质感;既有丰富内涵,又有韵律节奏,读来让人赏心悦目。

    其实,对于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而言,书法作品就是他心灵窗户上的一面镜子。长期在报社工作,长期与一些书法名家接触,这些对于他的书法创作,产生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宾刚刚获得一等奖的行草书法作品《劝学》,整篇结构严谨规整,布局精妙,纵横恣意,跌宕起伏,尤显沉稳大气、厚重朴实之美。在书写中,他始终显示出一种笃定的精神态度,追求用笔时的凝练散淡、换笔时的轻盈细腻技巧,将线条的力度美感藏于变幻莫测的章法之中,使作品内敛的骨力若隐若现,笔法苍劲稳健,气势豪爽沉雄,绵延始终。他在吸取、融合传统宗法之时,又将个人所悟所感变通,将笔法与墨法,线条与结构,字意与字势,笔顺与时间有机的融合,着力表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协调与对抗,形成一种方劲古拙、大象无形的气魄,体现出笔墨形态的和谐至美,给人一种清俊飘逸的印象,让人领略一种思逸神超的境界。书写之中,他在追求挺拔书风,布局疏朗匀称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含英咀华,溶于己情,独出机杼,没有雕琢,没有刻意,纵横捭阖,擒纵有度,在静穆中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使作品充满高古气息,直指本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李宾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所以在书法美术上也表现出他澹泊致远的情趣。他写起字来,宁静得如一泓湖水,波不起,浪不惊。他展纸提笔,不慌不忙,一点一捺,一提一按,笔运沉着,任意驰骋,温文儒雅的进行情感表达,诉说着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他的作品,传统功夫深厚,笔墨清纯,朴质无华,清秀细密,线条清灵不激不励,干枯浓淡变化自然,婉转含蓄,几乎看不出当下一些人的那些狂燥之气和矫新立异之弊。

    然而,李宾并不是“食古不化”,他认为,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俱进。他十分关注当今书坛动向,经常与书友交流创作经验,并吸收了“流行书风”中的许多好的东西,不断克服自己书法中柔弱甜俗的一面,在改革和创新中形成自己特有的书写情调,使作品变得清健而富有灵气。

    他的作品,结字奇特巧妙而不乖张粗陋,线条飘忽玩转,章法聚散自然,姿态空灵萧疏,如同他几十年做人理念,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他的作品,不但赏心悦目,更流淌着一种闲适的气质,使人在他所营建的雅致里,体会一种时而如行云流水、高山吟唱,时而如惊涛骇浪、震撼人心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宾的作品,亦是他精湛艺术功底的体现,更是他人格魅力、艺术情操及宽广襟怀的外露——如若没有正直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格节操与气吞山河、胸藏宇宙的激昂豪迈之气,是绝对难以创作出这样大气磅礴的好作品的。

    近年来,他在书画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书画作品在全国连续获得六个金奖,被多家媒体刊登,并被多家书画院收藏及华夏碑林等收藏。

    谨以此文深深地祝福:先生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

 

 

新闻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中国书法家注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书法家注册”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书法家注册,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消息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消息来源:XXX”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