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注册会员查询:
名家访谈

笔似巨椽写彝鼎 墨如膏雨润禅心

——记当代著名诗人、书法艺术家何瀚

作者:伍先飞 | 责任编辑:CRCA | 发布时间:1/15/2017

      

    【人物档案】何朝海,别署何瀚,1943年生,号梦鼎斋主,又法泓居士,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现系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画院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注册书法家、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南京艺海潮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书画研究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萧龙士艺术研究会理事、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兼执行主编、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常务理事、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书作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美术馆、深圳国萃艺术馆及港、澳、台、韩、日、新加坡、巴西、菲律宾等地展出,并被国内外有关机构和友人收藏;

    出版有《何瀚书画诗词楹联选》、《梦鼎斋吟草》等作品集。

  

    写何瀚,如同何瀚写字、吟诗、填词、作画,还未动笔,想象和自信的翅膀就已经在艺术的瀚空中尽情飞翔,思维、思绪、思韵、思情等恰如淝河之水,悠远绵长。

    不同的是,何瀚吟诗写字填词作画,往往是伴随着他的才情、思想和智慧,于一种淡定从容而又了然于胸的状态中一气呵成,写的是积极的、健康的、民族的、时代的艺术特性。而我,却一直被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才情感动着。在他的精神、情趣和学养中,长久地思索、徘徊在“书·诗·词”之间,寻找和感受着“瀚”的博大与“艺术”的力量。

    在生活中,总有着一些这样或那样触动心灵的感动。有些依稀记得,有的已悄然从记忆中逝去。无论这些往事是清晰抑或是逝去,人们总能从中感到一份甜美、一份纯真……而在何瀚的记忆里,少年时代的往事就犹如这岁月如歌的梦,悄然荡过了他记忆的心海,回首那纯真的年代,许多往事仿佛在不经意间,悄然涌来。

1943年,他出生在合肥威武门外一商户人家。父亲是商人,商号“存义堂”,也是厨师,曾读四年私塾,但他以自己诚实的做人态度、醇厚质朴的家风、商人特有的诚信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也教育和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们。何瀚自小就是听父亲讲故事长大的,如《封神演义》、《济公传》、《杨家将》等等。

    被这种家庭文化习熏悟化着,童年时代,何瀚显露出及其率真淳朴、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无忧无虑中成长。

    或许很多书画家在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都曾经有过憧憬艺术涂鸦艺术的经历,只是大多数人却往往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意间就将这份纯真的艺术灵气丢弃于时光的悠长隧道,而何瀚却在这种憧憬和涂鸦中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浸透于心灵的美妙滋味。

    解放初期,一场大火却改变了他的命运。那场大火将他家将所住房屋及家中物品全部焚烧殆尽。接着,1954年的那场特大洪水,又几乎将他家陷入困境。政府不让私人经商,家里没有固定收入,父母只有靠做散工维持生计。

    他家实在无法继续供他上学,1959年底,只好去工厂当学徒。

    自1951年启蒙,至1959年底,整个学习历程充满艰辛。上学之初,连书包也买不起。虽然家里条件差,但他酷爱学习,经常和表哥一道去外婆家,翻看橱柜里的图书。外婆家有好多古旧书,尤其那本《四体百家姓》让他觉得特别好奇。《百家姓》上居然有带图画的,而且,上面的字怎么有那么多种不同的写法?

    或许是那种独特的好奇心驱使着他,让他处处留心,并将那些好奇的字记下来。这本以真草隶篆四体《百家姓》成为他美好的记忆。

    这是何瀚与线条、笔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似乎是艺术对他的第一次心灵召唤,那缠绵的线条,淡淡的笔墨,让率性的何瀚,在随意而为的书写过程中,让书法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何瀚真正走进书法艺术道路,是他参加工作之后。那时候只能当作喜好,思想也很单纯。

    

    虽然求取书法艺术的真谛一直是何瀚最为真切的爱好,但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何瀚来说,这种爱好便自然地给他增了一份凝重,添了一份艰辛!

每天上班,累,他不怕,他很年轻,可以承受。没时间写字,他也不怕,他可以挤出时间写字。只是工资低,让他无法买一些自己想要的碑帖纸张练习,让他很郁闷。

    唯一能解决这一遗憾的是,他每逢休息或下班时间去合肥市美术服务部、工人文化宫、装裱店等地方,在橱窗里或店堂中看装裱精良的名家书画作品,或者到古籍书店,看碑帖,遇到自己特感兴趣,就抄下来,慢慢积累。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何瀚买了他需要的碑帖。最让他不能自己的,是《芥子园画谱》和一套线装本《说文易检》。

    更使何瀚终身不能忘记的是,其舅父张元和(号清泉)书法上最擅长的是秦篆,可以信手拈来,非常熟练,其山水、人物,传统功底深厚扎实。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舅舅早年所画的《关羽观春秋》、《水浒108将》、寿字图(插有八仙过海人物图像)和根据自己回忆所画的外祖母座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的手抄本《聊斋志异》加注释,真的让何瀚钦佩不已。正因为舅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品德,成为何瀚终身追求的目标。

    《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教材。它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范本。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以数计的中国画名家。

    何瀚一边照着自己抄写来的“书帖”练字,一边照着《芥子园画谱》学画。他买不起宣纸,就买图画纸或者毛边纸练习。后来用纸量很大,他干脆就在报纸上练,或趴在水泥地上用水写。

    从书法和绘画里,他似乎见到了自己生命中那一抹充满希望的最亮光彩!

    他最喜画人物、画山水;他写楷书、写隶书、写篆书。

    一本“字帖”,一本《画谱》,他乐在其中;一张纸,一支笔,他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尽管以前学生时代也练过书法画过画,但那都只是他的一种爱好而已。如今,当他提笔再次书写绘画的时候,他心中的所有烦闷、沉痛、忧伤甚至愤懑,都随着笔端流淌了出来!



    19665月,他被抽调至省博物馆,筹建学大庆展览会,负责展品复制工作,这使他的书法与绘画得到很大的提高。后因文革掀起而停办。

    得益于他的不沉迷于悲戚,亦得益于自己对于人生和未来的用心把握,1976年,何瀚终于趟过命运的河流,经济条件也随之改善。

    这一时期,对于何瀚来说,可谓是如鱼得水般的畅快。因为他擅写会画,工厂里出墙报、黑板报、各类专栏等任务,领导都交给他完成。

    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准,有时候中午不休息,晚上还画到深夜。这种废寝忘食的对待绘画的态度,让他的绘画技能及创作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了更好地宣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每个单位都要有一幅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何瀚所在的单位画主席像的任务自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画主席像,在那个年代是一项政治任务,画得好,可以让人亲睐,反之,可以下大狱,甚至掉脑袋。

    何瀚还没有画过毛主席画像,尽管他胆子大,艺术基本功较好,但画之前,他也没有多少把握,只好去请教了著名画家陆继良(已故)、著名工笔画家王烈侠。在他们的指导下,何瀚采用九宫格放大的方法,助手为他开始搭建两层脚手架,在巨大的铁皮画板上,用油漆在铁皮上打上底色动手画。

    他谨慎地画着每一笔,加班加点,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巨幅油画《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

    看着自己的作品,何瀚由衷地感到欣慰。如果没有平时在绘画上的磨练积淀,这是根本办不到的。

     此后,在单位的门楼上、围墙上、专刊上,到处都能见到领袖画像和宣传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何瀚调入机关宣传部工作,他不仅擅书法、绘画,还能写一手好的美术字。在没有电脑的年代,机关大小会议,会标、展板都是他包揽。

    随着中国书法热悄然兴起,各种培训机构相应而生。何瀚在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为期三年的书法专业学习。

    毕业时,他的《试论王铎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赢得了该班学员的最高分。

    1984年,时任省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刘夜烽在书画展看见何瀚的作品,说:“你的字,也妙于用笔,峻拔挺秀,字的点画形质,字形姿态,有孙过庭的意韵。”紧接着问,“你练过孙过庭的草书?能写到这个份上,实属不易。你是省书协会员吗?”何瀚摇着头,刘老说,“我介绍你入会。”

    何瀚一贯不慕虚名,脚踏实地。他只想把字写好,从来没有想加入什么协会。听刘老这么一说,他非常感动,这好似对他最大的精神鼓励啊!



    从那天开始,他决心拜师学艺!早在19885月,何瀚登门拜访了他非常崇拜的北京著名书画金石篆刻家、古文字学家康殷,携作品请康老指教。并两次赴京拜望沈鹏老,均无缘相见。虽未见面,但沈鹏用瓦当宣纸回信一封,何瀚珍藏至今。其间,他还多次请教于我省著名书画家、诗人葛介屏先生,九十年代末拜安徽书协主席李百忍先生为师,得到李老师口教身传。

    长期以来,他广泛涉猎汉碑《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金文秦篆及其它各体,上至甲骨,下至真草,历代碑帖几十种版本。他初师颜鲁公,后潜心二王、柳公权、赵孟頫、米芾、怀素、黄山谷、苏东坡等等历代名家字帖。临《兰亭序》,他兴趣很浓,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该书出现的文字创作27首七言绝句,并按其书体写成十条屏。

    为了练字,他常常临到深夜才休息,三四点就起床,真可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日复日,年复年,坚持不懈。

    他从先秦、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一路写来,悉心辨析各朝各代不同的书法之气、之骨。他所研究的书体,不仅涉足墓志、摩崖、经简、造像等,还有甲骨、钟鼎,尤其对秦篆、金文、甲骨用功最勤。在临习过程中,他更多的是将目光转向了他们每个字的用笔、结体以及笔韵、气韵上,领悟一个字的妙处,反复揣摩,辗转思考,有时甚至思考这种范本的历史背景和成典过程。

    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的修炼,而是一种文化的修炼,人生阅历的修炼。他总是和自己书写的字共呼吸,那融于艺术灵感火花中的娟娟情愫,从他的笔端轻轻流出,汇成澎湃的热血,又汨汨流进了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之中,成为一种生命个体。

    将碑帖结合,将现代与传统珠玑相和,兼容并蓄,师古能化,陈中出新,这是何瀚在学书过程中谨记的法则。不断的临习,让他的笔墨,不仅浸润和流淌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浸润着他自己的审美意趣的人格化形象。古人的艺术和思想,不仅滋养了他的艺术灵气,还滋润着他的骨血。在他的笔下,沉静的碑刻动了起来,产生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飘逸的帖书沉了下去,更显得厚重与老辣。

    对碑帖的不断深入研习,何瀚经历了“习字、入帖、知味、求神”等过程。他在吸收、融合传统法帖的同时,又将所悟所感变通,升华为自身求变于师法的能力和胆识,对书法的形气与神韵、意境与法度、含蓄与舒展等等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见解和顿悟。

    当年,他曾书写一幅大篆赠给其好友尚锦芝先生。不想,这幅作品被著名书画家葛介屏见到,大加赞赏,并在一侧题道:“锦芝仁弟得朝海学弟钟鼎文一帧,笔力雄健,结体严整,实可佩也……”

    葛老先生的褒扬,让何瀚激动不已,无疑也给他带来了压力和动力。

    从此,研习书法,便进入了更加自觉和努力的状态,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倾注于这种研习之中!




    至于诗词、楹联的喜爱、研究和创作,最初是源于书法大家、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刘夜烽的影响和恩师石克士的耳提面授。当年,恩师石克士见到何瀚的书法后说:“你的书法能见功力,但如果不能成为诗词、楹联方面的行家里手,只能抄写唐诗宋词,终究难成大器,不过书匠耳。”

    从哲学的角度讲,一种语言的方式,就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何瀚明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归根结底是人学养的集中表现。为了更好地积淀自己,做好字外功夫,他开始先学联,后学诗,先易后难,再广泛涉猎哲学、书论、美学等相关知识。

    何瀚对诗词歌赋有着一定的喜爱和鉴赏能力。在恩师的启发下,他也开始尝试着诗词楹联创作。

    经过老师的点拨,以及对自己诗联习作的删改,凭借良好的古文基础,他很快掌握了诗词、楹联的创作基本规律。

    文学上的意义,是诗词歌赋的艺术价值。翻开何瀚的《梦鼎斋吟草》《何瀚书画诗词楹联选》等作品集,一种肃穆和奔涌的感觉迎面扑来,诗风、词风、书风、画风的完美结合,不仅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至境,那种美学上的厚度和思想深度,让人真正体会到了空灵恬淡,诗意盎然,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的妙境。

    自1995年起,何瀚分别在省市老年大学代课,将自己对书法的感悟与学员们分享。在教学中,有些老同志在学习各种书体之后,向何瀚提出想学甲骨文的想法。

    为了上好甲骨文这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他不辞劳苦,四易其稿,编成甲骨文教材。在教学中,他用甲骨文单字为基础,逐一注解,以古代或者民间的诗联妙句,加以引导,最后附上自己创作撰写的楹联、诗文循序渐进,给学员们加深印象。

    他的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员们的欢迎。学员们说,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学习甲骨文的字典。二十多年教学,何瀚并非简单地一笔一画教授,而是从文字发展、演变过程,古人用字习惯与今人用字习惯以及异体字在书法中的运用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员易学易记。更与其他老师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每上一种字帖新课,他都将文中句子撰成诗句或对联,供学员们学习、创作。仅《毛公鼎》、《礼器碑》、《圣教序》、米芾的《梁简文帝梅花赋》、《怀素草书贴》等等,每册均编撰诗、联多达二三十首(副)。

    作为艺术家,何瀚先生的修养和才华是多方面的。

    先生以书法著称,而他的诗词楹联歌赋也独树一帜。

    对于美的捕捉,是何瀚一生的追求。为了更多更好地寻找更有智慧的传统美学,何瀚带着探寻东方哲学的目的,曾经与明教寺妙安大师进行了一场简单但对他影响极其深远的关于佛法与人生哲学的对话——

    你们每天这么清苦的修行,到底为了什么?

    为了涅槃。

    什么是涅槃?

    了生托死。

    什么是了生托死?

    不生不死。

    ……

    这种“涅槃”是指艺术还是指人生?

    都是,又都不是!

    禅在哪里?何瀚突然明白,世间万物皆是禅。所谓禅,即为禅者的态度,禅者的智慧。原来,禅,潜藏在自己心里!

    渐渐地,他的心性开始不断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寻找灵魂的出口,对于个体生命哲学进行一种反思,上世纪八十年中期,何瀚在妙安大师的主持下,于“明教寺”皈依……

    所以,受文人气质、才情以及心性的驱使,无论作诗、填词、书法、绘画,何瀚都不拘一格,心归自然,物我两忘。

    他写诗作,有感而发,流畅空灵,潇洒自然。他的诗境,不仅为物象之描绘,更为意象之传神。难能可贵的是,他以诗记事,以诗抒情,详尽地记录下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使得他的诗作超越了个人的生活记载而成为时代的记录。他到过国内好多地方,也去过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每到一处,就会有诗词作品。

    他的填词,格律严谨,高雅清逸,意境幽远。他所填写的词牌多达一百余种,所填的词,严辩音律,突破陈规并自由地创造,试问,当今能有多少人对词牌如此热衷、痴情?

    他作画,由书入笔,写情、写景、写心皆重神韵。他所作的画钟情于山水,偶尔也画人物、画梅花等。他的作品,层峦叠嶂,幽溪飞瀑,亭台楼阁等,禅心佛意,跃然纸上。这些,皆为他反复描写的艺术母题,亦为回荡其胸襟永不退散的情感;

    他所作之联,如:春联、哲理联、碑帖联、佛教联、嵌字联、题贺联,乃至挽联,无所不能。他作联如同作诗一样,往往几分钟,就能见物作联,妙语连珠。他的书法多为自作的诗词、楹联,被省内外多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风景名胜地及碑林、寺庙刊石、制联(匾)、陈列或收藏,比如:龙兴寺、寒山寺、龙华寺、开福寺、淮北香山寺、巢湖相隐寺……

    学养的不断积淀,让何瀚成为了一个豁达睿智并讲究生命内涵的人。此时,他对《临池心解》里的“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这句话有了深刻体会。

    他总是从“气”的哲学、“神”的灵动、“韵”的情趣上来解读书法艺术的本质。

    所以,他的书法,自然地打破了书写字体及程式沿袭的格局,做到了干与湿、枯与润、浓与淡、虚与实等的完美结合。



    诗词、楹联与书法,自古以来就有不解之缘。它们虽说都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种文化样式,但它们既能独立存在,又有强烈的互补性。而何瀚在钻研传统书画真谛、领会真传后,厚积而薄发,从而,其书法作品具有高远之品味。

    他的书法,以中锋用笔为主,行草加点侧锋或逆锋。无论是柳体、颜体、魏碑,还是隶书、行楷、草书,他的行笔和气韵,都有独到之处。

    何瀚善各种书体,尤善楷书和草书。他的楷书,布白得当,结体丰美,气势端庄,朴拙率意,纵横法度之内,又翔于情理之中,每幅字都是经过推敲再推敲以后才下笔的。

    他的草书,大开大合,灵动厚重,在力求高雅不俗的审美境界中,强调字态的抑扬、笔势的开张,于落笔处做到徐疾自如、重轻相间,显示出一种线条质实的入纸感,而于章法中他又力求平稳相宜,疏密得当,于严处而不拘谨,在疏间又不松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

    他的字,清雅脱俗,格高韵清,不但赏心悦目,更流淌着一种闲适的气质,使人在他所营建的雅致里,感觉到他的审美趋向和独立的个性魅力,体会一种愉悦的唯美的享受。他曾经撰写一联,道出诗词与书法的一番感慨:吟诗百首方知妙,濡墨十年始见功。

    何瀚,本名何朝海。无论是“瀚”,还是“海”,体现的,都是一种胸怀和态度。

    光阴荏苒。转眼间,何瀚先生已逾古稀,但他的精神状态却是五十岁左右,显得青春焕发,活力四射。

    他的精湛的艺术和一尘不染的人品博得了社会的尊敬和推崇——

     199512月,第一届中日书画精英邀请赛荣获三等奖,19978月荣获全国职工书法一等奖,同年10月“龙脉杯”全国书画大展荣获优秀奖;1998年入选“韩国世界美术大展”参展并被韩国碑林园收藏。19994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共和国社会主义学艺术50周年研讨会”荣获书法一等奖。2000年书作参加世界华人艺术展,荣获铜奖;2001年入选第五届“中华当代艺术展”参展,荣获银奖。2003年由中国书协、广西桂林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十四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应邀在日本东京和桂林参展。2004年由中国书协、合肥市政府主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入选参展。200510月参加由合肥市文联组织的书画家赴韩国书画交流展和采风活动。200712月,在马来西亚古晋举办个人书画展,引起轰动。

    书作及传记收录于《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卷一)、《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书法篆刻大观》《中国首届自撰联书法展作品集》《中国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中华诗词年鉴》《中国兰亭诗词书画大典》《北京国际艺术博览》《当代安徽书画家暨工艺美术师》等20余部。

    退休后,他除了不断钻研书法艺术之外,还在不断传承这种艺术。他要把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书法语云:人品重于书品。文如其人,如其画,如其联,如其心。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成长过程颇为传奇,而他志虑忠纯,贞固自持,体器宽厚,乐于助人。他的人生,冰清玉洁,光彩照人!

    无论是书法、写诗、填词或是作联,都是他心迹的一种自然流露,正如他曾撰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样:“逐利求名伤气血,攀龙附凤损精神”。他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也都流动于笔墨之中,恰与道德与人格的修炼,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如咏梅,古今诗人皆喜吟咏。何瀚咏梅诗有十几首,其中一首则别开生面,与众不同。诗曰:“雪冷冰寒著素装,无娇无媚不轻狂。清香未待三春暖,却把风情让海棠。”绘声绘色,妙不可言。

    或许是潜心书艺有所作为,19913月,时任安徽省文化局副局长、安徽省书协主席的刘夜烽托人给他带来一张加入中国书协申报表。当时,市书协也“同意推荐”并加盖公章,但何瀚并没有将表交上去,而是默默将它锁进了抽屉!

    这种大度宽怀的君子之风,不仅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也正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全部人格体现!

    谨以此文深深地祝福:先生生命与艺术之树常青!

新闻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中国书法家注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书法家注册”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书法家注册,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消息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消息来源:XXX”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