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注册会员查询:
名家访谈

执着求索追雅趣 翰墨人生笔未穷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金友华先生

作者:伍先飞 | 责任编辑:CRCA | 发布时间:1/5/2017


    【人物档案】金友华,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发展交流委员会副主任、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邓石如书法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安徽省第三届十佳青年书法家,第四届(2012)《书法》杂志中青年百强书法家。

    作品人选: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邓石如奖”全国作品展等一系列国内和国际书法展。

    出版有多本书法集。

    现任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安徽省信息家电行业协会会长,201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有人说,金友华是一位传奇企业家,企业家的胸怀和丰富敏感的心灵,让他成就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有人说,金友华是一位著名书法家,书法家的智慧与聪敏的艺术素养,为他登上艺术的巅峰创造了条件。

    而我则认为,他是一位人书俱佳的砚田侠士、翰墨君子。

    古人曾言及侠士为“不君不臣,不偏不倚,自成一家”,“和而不同,泰而不骄,谋道不谋食。”他们内心坦荡,不忧不惧,内省修心,心无愧疚。一种豁达的胸襟,一种离尘出世的情怀,让他们能够在喧嚣中品味出清淡,品出“心有日月天地宽”,品出“皎皎空中孤月轮”品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侠士遵从自己独有的价值标准,重读书,重信义,重德操,重名誉,他们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议论别人的短处,不沽名钓誉,绝对的自信。

    金友华正是如此!

    唯有淡泊名利,追求平实,才能达到这种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或许,金友华正是得益于能够保留心中那清澈高远的自由世界,这个居住于世俗之中的侠士、君子,才能在面对身外纷纷扰扰的一切时,保留自己理想中一份最美好的美丽。

    作为一个非职业书法家,金友华先生对于翰墨艺术所怀揣的挚情,令人惊叹不已。临池洗砚,尽墨犹酣,从少年时代的临池不缀,到而今的深研不止,作为一个以笔为骨,以墨为血,并对书法理论有着极深研究的著名书法家,痴迷于书艺的金友华,俨然一位无怨无悔的艺术的守望者和追随者。

    墨淡心清,德馨满怀,艺雅性朴,此时此刻,我们从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企业家、书法家身上,除却窥见苍茫历史留下的烙印外,还看到了一位拼搏者奋进激昂走向成功的铿锵履痕。

    能成为当今著名书法家,或许就是金友华的宿命!

    1965年,金友华出生在无为县襄安镇。襄安镇历史悠久,境内的白鹤观乃商周文化遗址,在这片土地上,至今还弥漫着古文化的气息。

    金友华的父亲读过私塾,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且才思敏捷,精通诗词格律等。逢年过节,父亲便给相邻们写春联。每当此时,年幼的金友华最乐意做的事,就是为父亲牵纸、磨墨。在充当“书童”的过程中,领略翰墨的奇妙,感受现场的热烈,向往书者的洒脱……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藉此与笔墨结下了不解之缘。


    痴迷源于沉醉。在父亲的影响下,金友华从小就接受严格的书法技术训练。从小学到大学,他都一直潜心在小楷的研习之中,并且,经常写出令老师和同学们惊讶的习作。

    在大学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期间,金友华需要经常出黑板报。为了将黑板报办得可传阅、可观赏,他不得不强迫自己练习书法。起初,他从美术字开始练起,然后逐渐涉足各种碑帖书体。

    初涉翰墨之时,金友华虔诚地求得形似神似。在取得一定的经验后,他转身博取众家之长,于楷、行、草、隶、篆等诸体中汲取营养,有目的地选择了适合自己书写的书体进行练习。

    对历史与国学的钟爱使金友华对篆隶产生了天然的兴趣,在所临写的所有书帖中,对《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张迁碑》《石门颂》《郑文公》《张猛龙》及墓志铭,他尤为钟爱。

    临摩帖碑是弄墨者必循之路。临习者既可利于掌握线条飞动、墨色润泽的分寸,又能添增临书者的运笔底蕴。

    和专事书法的人一样,金友华初师颜鲁公,在悟得一定心得之后,又紧追不舍,溯源而上,求索于魏晋书圣精华,潜心于金文、石鼓、小篆、汉隶,以及六朝摩崖石刻等。

    与行楷草相比,金友华最喜欢的还是隶篆。那墓志的端庄、摩崖的伟岸、经幢的娟秀、造像的严峻,以及敦煌写经的风神、先秦大小篆的古典气质等,都使得他对书法有了一种融入骨髓般的喜爱,更对他那种瑰丽的美难以自拔。

    他临摹,以碑为重点,帖次之,最后将碑帖结合在一起。在临帖中,他由实临到意临,通过造字、通过对线的流转,细心体味中锋用笔的柔韧、劲挺、进而感悟到“锥划沙”“折钗股”“屋漏痕”的法度与意趣。

    而在用笔和结体过程中,金友华将篆的特质揉进了汉隶之中,将隶的用笔和结构融进了秦篆之书。他写“甲骨”,不以篆刻之行为追求,而以行书之笔出之,既有金石之趣,又具书写之韵;他写“钟鼎”,却以“大篆”之笔立意,以“石鼓”之行立象,甚至在篆书中采用印章的构成,造字之法虽恪守六法,但结体之势大开大合,使得作品布白充满古韵又具备现代感的平面构成,线条则充满金石之韵。

    于传统珠玑相“和”,是金友华纵横捭阖于书艺的基础。他从传统一路写来,溯源诸体而求“和”,融通百家而求“中”,对于“中和”古典美学原则的领悟,于创作中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的渗透于协调,而并非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他将很多现代元素融入到甲骨和金文这种古老的书体中,使它更具有变化性,书写性和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

    昔日孔子以“乐”论和“中和”原则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大门,而它也同样塑造了今天的金友华。

    金友华是著名企业家,广博的社会实践,为他的书法创作带来了博大的胸怀和力量。他将自己的事业、胸怀、道德以及社会实践融到书法创作之中,又将书法创作的实践和感受,融到企业管理之中,使两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依托。


    清人朱和羹在《临池心解》里说“作字以精、气、神为主”。金友华的书法,以“气”的伦理哲学、“神”的灵动壮阔、“韵”的风致情趣构成了一种大生命的表达方式。

    而书法创作和企业管理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讲究“精、气、神、韵”,企业同样讲究“精气神韵”。企业的产品是其“形”,管理是其“气”,技术创新是其“神”,企业文化是其“韵”。

    他每天到办公室最早,然后展纸舔墨,书写心中的逸气,然后,以饱满的激情投身到一天的工作中去。他把书法中“和谐、融通、共赢“的理念带入到他的企业,同时又把企业中的“科学、效率、团队”的管理理念带入到书法。

    他的天资与功力,以及他广涉诸体的至情达性,让他深知,行书落笔之时,一定要能够达到笔底千钧、力透纸背的效果。而谋篇布局的把握得当、色墨浓淡的对比相宜、大小参差的避让有致、以及块面与空间的合理分割、用笔时的爽健沉稳、轻快流动、自然酣畅等,又让他明白,就是书法作品总能给人以一种阳刚之美、丰富内涵以及灵性神韵的原因所在。

    而能够达到这样的凝重之美,无疑是书者从“有我”到“无我”的最为直接的标致。

    从最初的兴趣爱好转而到此时的修习深研,书法几乎成了金友华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书法家而言,持续不断地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将成为其艺术人生追求的一种常态行为。书法家学养的深厚与否,是反映其创作面貌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佛家曾有偈语: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语。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而言,临池者要求得的核心意境其实就是“悟性”二字。

    金友华将身心全部浸润在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与反思当中。这种探索与反思,是对个人过往征程的一种回溯,但同时,这又是一种能动状态下的重生。他徜徉于博大精深的传统翰墨艺术中,他从古典文学里吸取营养,从同行朋友中撷取精华,从自然生活中得到感悟。

    金友华在书法中不断修炼着自己,又在自我修炼中不断修炼着书法,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他对艺术认知的一种嬗变过程。

    不断地研习,使金友华功力渐深,意境渐高,体裁渐宽,气韵渐清。那股弥漫于笔间自有的郁勃苍茫的气概,那股流露于作品中的挺拔傲然的气魄,在令人感悟到一种正气凛然的君子之风的同时,又于他不凡的落笔间,品味到满纸弥漫着的古拙书卷之气。

    不落俗套的书艺,是传统功底与内心感悟的完美结合的结果。自然典雅的格调,浓厚的文人气息,朴茂的古拙之美,是他书法艺术的主要风格,仿佛信手拈来,又似乎是不经意间会得书谱之意,鲲鹏变化,并最终达到那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金友华篆隶楷行草五体皆通,尤以大篆标新立异。他的大篆,高古典雅,别具风貌,可谓独树一帜。


    篆书自古难写,能写出新面目更能。对颜楷、魏碑、篆籀不断深入研习的金友华,在苦下功夫之时,以隶法作篆,又汲取了何绍基从汉隶入后又寻求突破的经验,在吸收、融合传统宗法的同时,又将所悟所感变通,升华为自身“求变”于师法的能力和胆识,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面目。

    如果说“酌古沿今”是金友华书法艺术生命之发韧,那么,“革鼎创新”则是他游学翰墨的终极目标。作为新时代的书法家,深厚的学养以及时代的需要,让金友华的胸襟、气度变得越发宽阔。而时代的呼唤以及他对艺术的不断反思、体悟,则让金友华扩放了自己的思维,强化了自我主观精神、形成了敢于思考的过硬字外功夫,让时代精神与自我性情完美融合。

    注入个人情感和创作灵感,将源于多彩的生活、鲜活的社会实践,悉数幻化成作品的创意,让情感与灵感得以交融、凝聚,这就使得金友华的作品极富激情、精神、情趣、意味与新形质,且充满生机与活力。

    金友华一直没有放弃对书论的研究。悟得了书法精髓后,金友华似乎找准了适合自己艺术发展的方向。日日临池,兼容并蓄,以及他笔墨的锤炼兼人格修养和学问的积累等,使得他的笔墨近乎奔放起来,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经过长期探索和临摹之后,金友华对结字和布局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他力求出新,自写胸怀。他的笔锋,灵动华润、坚韧绵扎;他的笔力,似落纸生根,虬根盘节。无论是气势抑或神采,都透露出一种干练着力、沉着痛快、绝不矫情之感。

    他在作品中,非常注重行笔的气韵和章法布局,书写规格,疏密有度,大小适度,既前呼后应又独立成章,于落笔间融合了许多变化组合的形式于一身。而在线条和笔画的勾勒中,文字之间既能找不到碑与帖的形影,又能窥见古与今的融合,还有基础与创新的延伸,常常于无意处写出得意之笔。

    金友华的书法之象,大字雄浑刚健,小字静穆淡雅,从有形中忘形,于无意间得意……他将有形书与无形法结合得酣畅淋漓。与此同时,细腻与粗犷的完美结合,又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朝气和思想。

    他的隶书,取法高古,线条高雅,气势苍浑豪放而稳重安详,笔法飘逸洒脱且张弛有度,点画自然得体、丰肌而神气清秀,笔法柔中有刚。

    他的篆书,线条流畅、婉转,节奏匀称自然,适度沧桑,古朴厚重,灵性与自然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息。

    最主要的是,他在书写中,体悟到一种快乐,这种愉悦感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很难体会到。

    在他看来,书法是艺术,更是精神,真正的书法家,是人格、品格、学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金友华始终坚持技艺双修,艺道互进。



    吴雪说:金友华的书法是智者的书法。他把书法的那份大气和古拙挥洒得那样天真烂漫、自然天成。

    张学群说:他起点比较高,章法、节奏、字势的把握很好,他的书法作品字和势写的很有新意奇巧的。

    ……

 

    乘先贤遗风,扬时代书品,从艺至今,独步书坛且尽显翰墨风流的金友华,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赛并获奖,被海内外收藏界、各大艺术馆及碑林收藏、刊刻,海内外多家媒体均对他的书艺进行过专题采访报道,作品文章及词条编录入各类国家级大型辞书辞典……

    尽管是书法名家,但金友华先生的书法作品从来不卖,谁喜欢,他就送。他研习书艺,完全是为了推动书法发展。从2008年开始,他主动参与由中国书协发起的“书法进万家”活动,连续三年承办了全省书法进万家活动,因此,他荣获了中国书协表彰的“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称号并光荣的出席了中国书协第六次代表大会。

    努力张扬着精气神韵,以壮美和崇高书写着坚贞、风骨、气韵、生命、人格以及道义,这就是金友华的书法艺术带给我们的一种雅俗共赏的唯美享受

新闻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中国书法家注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书法家注册”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书法家注册,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消息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消息来源:XXX”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