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注册会员查询:
名家访谈

祖孙翰墨情 一门三大家

——记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新安画派代表人物张仲平祖孙三代艺术情怀

作者:伍先飞 | 责任编辑:CRCA | 发布时间:12/7/2016

    【人物档案】张仲平,男,歙县人,1939年出生于北京。笔名梦松,号黄山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文史馆特约研究员、黄宾虹画院院士、安徽新安画院副院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顾问、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学会绿色书画院副院长、合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安徽散花坞书画院名誉院长、民建中央画院画师、合肥市政协书画研究员等。

    在各大专业美术杂志发表美术作品上百件。在国内以及新加坡、日本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在合肥举办了“新安张氏翰飞、君逸、仲平三代人书画展”,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展标,其书画作品被艺术馆、美术馆、中南海以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所收藏……

    艺术传略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录》、《世界当代书画家名人辞典》、《黄山地方志》、《歙县地方志》、《徽州文化全书新安画派》等辞书…

    出版有多部作品集。

    2002年,由全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启功、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的《新安张氏翰飞、君逸、仲平书画集》,经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安徽省博物院编辑的《新安画派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三代捐赠书画作品选》,经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

 

    在中国绘画史上,子承父业的画家很多,比如: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齐白石的儿子齐良迟、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傅抱石的儿子傅小石、李苦禅的儿子李燕、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等,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在绘画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像张仲平这样,祖孙三代子承父业,传承中华书画文脉,且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书画世家并不多见!

    在中国画坛上,张仲平的祖父张翰飞、父亲张君逸均为“中华书画研究会会员”,是新安画派开创者之一,被尊为新安画派代表人物。而他自己,更是获得了更多荣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文史馆特约研究员、黄宾虹画院院士、安徽新安画院副院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顾问、第六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遗憾的是,才华横溢的祖父张翰飞英年早逝,他很多感人故事都被湮没在历史深处。在此,我们只能从张仲平的口述中,遴选张翰飞先生一些鲜为人知的精彩片段,来追思大师的风骨,解析大师的情怀。

    父亲张君逸继承了祖父的衣钵,不仅是位国画大师,新安画派代表人物之一,还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张仲平自幼受父亲张君逸的影响,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站在父亲厚实宽大的肩膀上,他眺望艺术世界的眼光变得更悠远、更深邃、更清澈。

    父亲辞世后,作为张氏传人,张仲平深感责任重大。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在绘画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终于传承和发展了祖父、父亲的山水画艺术,丰富和升华了新安山水的新境界,使自己的山水画创作独具个人风貌。

    一门三代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跨越了一个世纪,既在时代变革中继承了新安文脉,又在与时俱进中丰富了画派传统,传承和弘扬了民族的美学精神……

一  铁骨贞心张翰飞

 

 

    安徽歙县定潭村,村庄虽小,却名声在外。这里人文荟萃,在《定潭村古今乡贤名人》榜上可以看出,该村曾涌现出一大批贤达之人。其中进士一名,举人一名,秀才八名……

    1884年,张翰飞出生于定潭一户书香门第,其父张训臣乃前清举人,其母也出生名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显赫的家庭背景,博大的家学传统,这种文化的灌溉与滋养,让张翰飞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

    在父母的指导下,张翰飞自童蒙起,就诵古籍,学诗词,习书画,笃行不辍。与经史典籍的接触,使得张翰飞自幼就显露出过人的涵养和超凡脱俗的品质。

    张翰飞弱冠之年即被选为县知事。1907年,他和姐夫吴承仕一同进京参加举贡会考,高中举人,入翰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瓦解,张翰飞留在北京,任职于北洋政府。

    因酷爱字画,张翰飞经常买些字画回家临摹、研习。因为绘画,他与在京的叶恭绰、陈师曾、溥心畲、黄宾虹、袁励凖等文化名人相继成为好友,相交甚密。有一次,他邀请挚友黄宾虹、许承尧来家鉴赏他的藏画,其中有不少名作,他们均赞道:“你太有眼力了,难怪你的绘画能达到如此之高境界!”

    听到好友们这样说,从此,他更加潜心钻研书画。

    1920年,叶恭绰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随后即把张翰飞招入自己幕下。

    张翰飞勤奋好学,是个豁达睿智并讲究生命内涵的人。深厚的家学浸润,潜心的艺术修炼,使得他很快在当时的画坛上崭露头角。

    张翰飞的名气起源于北京但却大振于上海。

    1929年,民国首届美术大展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界画家共五百多人参加了这次大展,其中参加画展的国画人士170位,他们中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齐白石、何香凝、高剑父、黄宾虹、李叔同、吴湖帆、陈树人、贺天健、张大千、启功等名家。

    即使是这样一些大名家参展,也有人在画展中连一幅画都没卖出。而在这次大展上,张翰飞的两幅参展作品《云栈泉声图》和《沙秋图》吸引了无数参观者的眼球,并荣获了大赛最优奖,分别卖出了七十块大洋和八十块大洋。

    此时,张翰飞在京城画坛名声大震,与著名画家陈师曾、王梦白、张大千、汪采白等名家都成为了非常要好的至交和画友。在当年,他是享誉中外的著名画家,参与创办了中华书画研究会,并出版有《张翰飞画集》,由著名书法家罗福堪先生题跋。

    因同为新安画派画家,黄宾虹经常拜访张翰飞,两人在绘画理论上又多相似之处,私交甚笃。

      黄宾虹经常与相识很早的张翰飞谈理想、谈绘画、谈人生。在京城,张翰飞极力推崇黄宾虹,说黄宾虹的技艺已是上乘,今后一定会大成。一次闲谈中,黄宾虹叹曰:“翰飞啊,我的画没人赏识,只有你才是我的知音啊”。

    张翰飞经过了刻苦研习,博采历代新安画派大家以及宋元名家之长,“终得心源”,对前师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标新立异,以书入画,使作品形成了笔苍墨润,高简清逸、苍凉博大、沉雄浑厚的个人风貌,在当年的中国画坛上,形成了以张翰飞、黄宾虹、汪采白为代表的“新安三雄”格局,被誉为国画大师!

    张翰飞的画清逸苍茫,邃密沉厚,气象万千。他曾在题跋中这样写道:“几叠云山意自深,谁言物外有知音。闲来试写心中趣,太古苍苍直到今。”

    当今著名美术评论大家孙克看了翰飞先生的书画说:“结构严密,笔墨精湛,气象万千,最宜用‘浑厚华滋’来形容,其功力修养堪与黄宾虹中年之作相伯仲而居乎上。”

    张翰飞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他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体俱擅,章草尤工,浑厚雄劲,古拙朴茂,致中极和,风神超迈。他擅写章草,在赵孟頫《急就章》上下过一番功夫,字体规范严整,笔画清秀挺拔;隶书则古朴凝重,近似何绍基。

    张翰飞的书画得到陈师曾、黄宾虹、汪采白、王梦白等人的赏识。他们认为张翰飞的画对新安画派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称赞他诗、书、画、印为“四绝”。

    叶恭绰辞去交通总长后,因为才华出众,绘画尤甚,张翰飞被《北京晨报》邀请担任艺术编辑。1931 年,叶恭绰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后,又将张翰飞邀任部下任部长高级助理。张翰飞供职之余,潜心创作,以文会友。

    张翰飞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家,在不断思辨中,又吸收了新文化、新艺术理论,使自己的思想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

    其实,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营救过一批被捕的爱国青年。1931年时,日本帝国主义侵我东北,国土沦丧,百姓生灵涂炭,他更是忧心忡忡,痛心疾首,创作了一大批呼唤民众奋起抗日、保家卫国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学识、学养、人格魅力和忧国爱民情怀赢得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爱戴。

    张翰飞爱好非常广泛,尤其钟爱于写诗和下围棋,且水平都是超一流。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歌颂祖国山河的诗词歌赋,可惜留下的不多。至于下围棋,当年著名围棋大师过旭初经常与张翰飞博弈,胜局也不多。

    因为围棋水平高,段祺瑞曾多次邀请他陪自己下棋。张翰飞爱憎分明,不愿与其为伍,就推荐过旭初去陪段祺瑞下棋。

    正是因为围棋,使张翰飞的命运发生了巨变!

    当时,张翰飞的旧友郑孝胥,1932年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后,极力邀请张翰飞北上做自己的高级助手。要是换做别人,这正是自己飞黄腾达的好机会,高兴还来不及。然而,张翰飞却以“志不同,道不合”严加拒绝。伪满洲国是什么?它是日本小鬼子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想让我张翰飞当汉奸?门都没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不愿在侵略者统治下做事,毅然离京返乡,出资创办了定潭小学,积极弘扬教育救国的崇高理念。同时,他想在黄山脚下盖所房子,专门画黄山,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但未能如愿。

    张翰飞奋笔作画。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他曾在《秋山图》中题道:“西风瑟瑟到山家,一抹烟笼古寺斜,杜老漫吟摇落句,深红浅碧胜春花。”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多以描述祖国大好山川风物为主,借物抒怀,笔法锤炼凝重,风格沉雄浑厚,感情深情真挚,对光复国土、反抗侵略的斗争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许承尧见状,十分欢喜,并在他的作品上一一题跋。

 

      1935年,张翰飞在北京荣宝斋、上海荣宝斋、南京、武汉等地举办个展并出版发行《张翰飞画集》,画展每到一地,作品便被高价抢购一空,轰动一方。

    为了尽快选址建房,进行创作,张翰飞从定潭到黄山来回不停地奔走。这时,恰是江南梅雨季节,皖南山区的雨水更是连绵不断。行进在梅雨之中,张翰飞多次被雨水淋湿后,再加上对时局的忧心和气愤,致使他得了风寒和黄疸肝炎,身心交瘁,一蹶不振,加上无见效药品所误,1940年元月含恨病逝,享年55岁。

    一代大师英年早逝,留下精品不多,但留下遗憾不少。

    值得欣慰的是,2009年,由安徽省社科院专家组提名,经评选确定张翰飞为“安徽百位文化名人之星”!

 

二 傲骨峥嵘张君逸

 

 

      1905年,张君逸生于歙县定潭村。受父亲张翰飞学养和品格的影响,他自小就显露出艺术天赋。除了与陈师曾、黄宾虹、汪采白、王梦白习画外,又师从许承尧、袁励准习读诗文,深得他们的真传。

    少年时代,他的画作就显得功底扎实,笔墨苍润、超逸,构图新奇,获得赞誉。在书法上,他也曾系统地临摹过历代名人碑帖及书法真迹,功底深厚,并自成风格。

    作为文人的后裔,张君逸时时接受着仁义道德的思想灌溉。在先师重要美德基础上,父母还增添了爱祖国、爱科学、爱民众等重要思想情怀,在这样的严厉要求下,张君逸终于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美育启蒙与人格塑造。

    张君逸聪慧无比,学养深厚,俊逸潇洒,二十一、二岁左右,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先学理工,后转学新闻,获双学士学位,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青年时期就成为中华书画研究会会员。

    他还精通英、日、德三国语言,曾任政务院国务秘书,力主抗日,曾随宋美玲出访美国争取盟国支援。

    在绘画艺术上,他转益多师,与张大千、溥松窗、吴镜汀、启功、梅兰芳、博松窗、过旭初等均是琴棋书画好友。他不仅稔熟新安画派山水,而且上至郭熙、米芾、马远父子,下到“四王”、“二石”, 历朝历代,南宗北宗,无不精通。

    客居北平的日子里,他经常与汪采白、王梦白、王雪涛、张大千、汪慎生、吴镜汀等人交往,并与汪采白、王雪涛合作创作了《芳花翠鸟图》,成为画坛难得的精品。

    1932年,年仅27岁的张君逸凭着卓越的绘画才能,进入京城赫赫有名的绘画精英行业。他的作品在“琉璃厂各大南纸店”以高价出售,家里装有电话。三十年代的北平,住宅内装有私人电话,足见身份之显赫。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画坛,风起云涌。这些画家们经常聚在一起,进行艺术交流。张君逸曾多次组织这样的友情笔会。其中有次,他组织了京城八大家一起绘制了一幅扇面。这幅扇面,直到2013年中央电视台2套节目《一拳定音》中浮出水面。这八大家分别是:田步蟾、沈兆奎、张君逸、寿玺、黄宾虹、陶北凕、陈曾寿、朱文均。

    1936年,张君逸又组织并参加了一场擂台赛,参加擂台赛的都是当时北平画坛上顶尖级画家,比如爱新觉罗·溥佺、徐燕荪、张大千、汪溶、溥松窗、黄宾虹、汪采白、汪慎生、吴镜汀等。

    在这场擂台赛中,张君逸以绝对的绘画实力,受到了这些名家的尊重。徐燕荪甚至直接尊呼张君逸为“新安张家”,可见,张君逸在京城画坛上的人品与画品。

    在这场擂台赛中,由黄宾虹、张大千、徐燕荪、溥松窗、张君逸、吴镜汀、汪溶、汪采白八人共同创作了一幅扇面。解放后,张君逸将这幅扇面赠给了歙县文化馆(后改为博物馆)……

    张君逸多才多艺,京胡拉得尤为出色。梅兰芳演出时,曾多次邀请张君逸作为自己的琴师。

    因为杰出的绘画才能,张君逸在三十几岁的时候,也到父亲曾工作过的《北京晨报》担任美术编辑。

    他是个工作狂,对自己的工作废寝忘食。1939年,就因为长时间工作,忙得昏头转向,致使自己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那天从报社回家已经是下半夜时分。他晕晕乎乎的,走到门前“砰砰”敲门,半天也没人开。心想,孩子他妈怎么睡得这样沉?

    正在他疑惑之际,大门开了,出来两个端着刺刀的日本兵,将他抓了进去。张君逸一看这阵势,顿时清醒了许多。

    “我是下班走错了路。”张君逸一再申明,但小鬼子哪听你的解释?

    “深更半夜鬼鬼祟祟的,不是奸细是什么?”小鬼子不容他解释,就要给他灌汽油。张君逸懂日语,听小鬼子这样一说,急忙用日语将自己的经过说了一遍。 

    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军官摸样的人,竖着大拇指说;“你的大大的文人,要为我们的干活”。

    张君逸叫天天不应,只好佯装着答应。军官说:“你的现在回去,明天的来上班。”

    张君逸一到家,马上雇了辆马车逃离北京,然后,将拉车的马用30块大洋买下,骑上马直奔天津。张君逸骑马术很好,当年家里请了武术教头,他不仅跟教头学会了骑马,还学会了擒拿格斗。

    当时的天津,火车汽车都被日本人所控制,只有轮船,归美英法经营。张君逸想,唯一的办法只有坐着美国的轮船逃离了上海了。

    赶到码头时,售票已过,轮船正待起锚。无奈之下,张君逸只好对售票员说:“家父病重,我要急着回去看看。”

    两个检票员忠于职守,无论如何不让张君逸过去。但为了赶快逃离此地,张君逸只好用擒拿手法将两个检票员制服,直奔趸船。

    此时,轮船已经离港丈许。他鼓足力气,纵身一跃飞向轮船。此乃严冬季节,当他落到甲板上时,顿觉得小腿疼痛,鲜血直流。

    但见有人“飞”上船,美国船员一拥而上,非常惊愕!

    “这是怎么回事?”美国人瞪大眼睛问。

    “我是画画的。”张君逸用英语回答。

    “画画的?”听说画画的,船上几个美国人欢呼起来。他们把张君逸抬到高级房间里,给他包扎,好吃好喝招待,然而请他画画。

    张君逸不仅能画山水,还能画花鸟、人物动物。这样一来,他从天津一路画到上海。一路上不仅好吃好喝招待,没花一分钱,临别还收了船员好多礼物。

    此时,张翰飞确实病重在床。当张君逸回家和父亲朝夕相处两个月后,张翰飞便含恨离开了人世。

    张君逸很孝顺。看着父亲在家乡刚刚建起来的房子,就把父亲的灵柩搬了进去,准备在那里守孝七七四十九天。一天,他上了趟县城回来后,发现雇工被保长拉了壮丁,送进村公所。张君逸去找保长。因是本性张家,他以为很好解决,但保长提出放人要大洋,外加一只羊。

    从保长家出来,望着潺潺的昌源河,张君逸内心非常凄凉。家乡定潭留给他的印象是山美水美,民风淳朴,可在这动荡的局势里人心不古恶行乡里。他听说过旭初回到了歙县,便特意去拜望。

    因为有当初张翰飞的举荐之情和深厚的友情,过旭初热情接待了张君逸,听说他在家租山养羊,过旭初心情很复杂。

    “如今这世事,也是无奈啊……我的天地在北平,可是我能回去吗?”过旭初说道,“我本来在上海、北平、武汉等地组织棋社,编辑北平《围棋特刊》,可到处是鬼子,我只好回来了。可恨的侵略者!”

    张君逸说道:“真的是恨不能投笔从戎!”

    “从戎不是你的特长,你就是画画,眼下你我都是龙陷浅滩啊,等候时机吧。”过旭初答道。

    “现在困难重重,你打算怎么办?”张君逸一声叹息。

    “江西成立围棋社,请我去指导,我准备去。那里鬼子少点,唐司令与我提过,想网罗几个文人组织一个秘书班子,写写东西,顺便为他掌眼古玩字画,我看你最适合。”过旭初说。

    他说的唐司令就是驻扎在徽州地区的国民党陆军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唐式遵。1942年,张君逸带着过旭初的举荐信,会见了唐式遵,唐式遵见张君逸英俊倜傥,自然喜爱。还想考考他的才能,让他即兴赋诗,张君逸挥毫写下一首七律,内容为投笔从戎,扫除日寇,清雅与豪气弥漫,加上遒劲洒脱的书法,让唐式遵佩服不已,一拍桌子道:“我就是要你这样的人才啊!”便任命他为秘书科长,授予上校军衔,另外两位秘书为同乡罗长铭、江兆申。

    按级别,唐式遵当时准备给张君逸配枪,而张君逸却说,我们不要枪,我们的笔就是枪。

    唐式遵也有爱国情怀。一天,他率幕僚来到黄山温泉边,突发感慨:“想我中华泱泱大国,如今却被日寇蚕食,只剩下半壁江山。我们不如在这里刻下‘大好河山’几个字,把我们的大好河山永远留在这里!”

    据后来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江兆申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听唐式遵这么一说,大家齐声附和好,写字的任务推到了担任宣传科科长张君逸头上。张君逸书法功底深厚,虽五体皆能,但以楷书见长。他先以斗笔写,字太小,改用抓笔再写,写好后落唐式遵的款——这就是黄山石壁上‘大好河山’四字的由来。”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张君逸说:“打日本人我干,兄弟打兄弟我决不干。”于是,便辞官回家。

    回家后的张君逸,以作画为生,创作颇丰。他师传统,师自然,广博吸纳,融会贯通,不断推陈出新,创造自我。使自己的作品,构图新颖,挺拔俏丽,秀逸清幽,山水、花鸟俱佳,完成了独步当代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跨越几个朝代,内容多样,墨色丰富,笔路宽广,有种恣纵不羁的洒脱,越到后期,越见沉雄苍凉之气。

    1945年,张君逸在屯溪办画展,售画所得资建歙县深渡中学。1946年,又到上海办画展,因其书画精到,又能用三种语言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绘画艺术,展出的作品很快被抢购一空。

    得知张君逸以卖画为生,好友张大千参加展览后便一再邀请他出国发展,一是看中他的艺术,二是看中他懂外语。而此时的张君逸,却心系家乡,便以“家中有事”为由婉言谢绝。

     在上海,张君逸将收入的一半买了生活用品用木船运回老家开店,另一半又捐给了家乡深渡中学,以资助贫困学子能够继续读书。

    1949年春天,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定潭村也涌进了大批国民党队伍,黑压压一片。当时,队伍就住在祠堂里,而张君逸的“一和”商店也在祠堂之内,这样,他店里的货物就被一抢而空。

    解放后,张君逸虽已成为农民,在家种田,但他遵照祖训,将珍藏的十七件古玩字画献给了国家。其中一件扇面是由黄宾虹、张大千、张君逸、徐燕荪、溥松窗、汪溶、汪采白、吴镜汀等八人合作的,今藏安徽歙县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然而,命运的沉浮,有如翻滚的波涛,在起起落落之间,不经意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957年,全党开始整风运动,因为张君逸当过国民党上校,而上校正好在“杠杠”之内,张君逸被审查。审查7个月后,张君逸被认定是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有贡献,无罪释放。

    张君逸出来后,心情非常忧郁。此时,身为北京画院副院长的吴镜汀知道张君逸情况后,来信请他去北京工作。张君逸很想去北京,因为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不仅有家人,还有汪慎生、溥松窗、启功等一批好友。

    结果,安徽女诗人宋亦英以及安徽省卫生厅厅长王任之、省委秘书长吴文瑞三人力劝张君逸留在合肥。张君逸不但爱国,还爱家乡,心想合肥就合肥吧,在哪里都一样为国家效力。最后,他到安徽省群艺馆教授中国画,后转安徽省艺术学校担任山水画老师,与孔小瑜、光元鲲、申茂之、童雪鸿等一同从事书画教学。

    在校任教期间,授课之余,他潜心研究新安画派,用毛笔写了十几万字的资料——《论新安画派的继承和发展》。张君逸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的东西了然于胸,写这篇文章时,他从不用翻阅任何资料。

    他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唯有音乐、舞蹈、体育、美术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将这份喜悦和朋友及家人分享,1964年夏天,他被一个人陷害。那个人从公社搞来公文,说他是“漏划地主”,勒令他回歙县老家。

    和张君逸一起带回老家的还有他的所有书画,以及那本刚完成的书稿——《新安画派的继承和发展》。文革中,这一倾注了几十年心血的学术巨著,还没来得及公之于世,就和书画一起惨遭毁灭。

    张君逸从小就练武,他知道,要想报效国家,没有一个好身体不行。就是他这样一副硬身板,也没有挨过文革中那些非人性的折磨。1969年,张君逸在批斗中含冤而逝。

    张仲平说:“父亲画画得好,但没有字写得好;他的字写得好,但没有京胡拉得好;他的京胡拉得好,但没有文章写得好。”

    张君逸的逝世,不仅是张门不幸,更是艺术界的巨大损失……

三 鹤骨松姿张仲平

    张仲平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宿命!

    1939年,张仲平出生于北京。不久,就回到老家歙县定潭村生活。

    虽然饮水食菽,生活清苦,但家乡那挺拔俏丽,秀逸清幽的山水,却在小仲平的心灵上留下了不灭的印象。美丽的山水之间,也留下了他童年的欢声和笑语,梦想和憧憬。

    在张氏家族中,从张仲平溯上,十一代都是读书人。父亲和祖父的较好人脉资源,为张仲平营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丹青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根植在他的心底。

    张仲平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曾经带着他和他画的一幅涂鸦画作去杭州拜望黄宾虹。黄宾虹在认真地看了看他的画作后,喟然长叹道“真不愧是翰飞之孙啊,有绘画天赋也。”

    激动之余,黄宾虹欣然展纸研磨,在一张宣纸上写下“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并落下“与仲平孙儿共勉”的款送给张仲平,并亲切鼓励他要努力坚持画画。

    虽说张仲平出生书香门第家庭,又喜欢画画,但那个年代,温饱都难以解决,再加上家庭成分不好,父亲不希望孩子步自己之后尘,极其反对他作画。但无论如何反对,家学和基因仍在他体内顽强地发酵着膨胀着,此后,张仲平便开始在家偷偷学画,经常练习写生、素描、速写。

    父亲是位极其严谨之人,教学很认真,每次都是自己亲自画画,让学生临摹,然后再收回来,逐一批改。有一天,张仲平看见书桌上有许多学生作业,也顺手拿起父亲的画稿,临摹起来。

    画完后,他随手一扔。父亲回来后,看到这张画,情不自禁地对张仲平说:“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有灵性,画得真好啊”。

    夸了半天,张仲平实在不好意思,只好说:“这是我画的。”

    父亲惊愕,用审视的眼光看着张仲平。“看来,你以后也要吃画画这碗饭了”!

    从此,父亲正式教他画画。从父亲那里,张仲平逐渐对中国绘画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在父亲的耳提面授下,张仲平苦下功夫,为自己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尤其是中国画方面得到了父亲的心法真传,很快进入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奥境。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张仲平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安徽纺织厂做了一名工人。

      1960年,张仲平创作的国画作品《逍遥津》被当时著名的刊物《东风画刊》刊登后,很快从一名夹着尾巴做人的工人被调到工会去做宣传工作。总厂工会主席下来视察时,看见他办的黑板报不但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就把他调到了总厂工会负责宣传工作,为电影院画广告等艺术创作。

    后来,张仲平又被调到合肥市美术服务部从事专业出口仿古画创作。艺术,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他的身边,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功底。

    在这里,他近距离地接触、研究、临摹了古代书画作品原件和印刷品上千件。以自己扎实的书画理论和娴熟的创作技巧,在古人笔墨语言程式上,慢慢渗透自己的一种思想和画法,不断求新求变,从而达到思接千载、迹遇古人的难得境界。

      1977 年,他的作品入选了全国仿古画展,从此,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入选全国仿古画展,他是安徽第一人。合肥市工艺美术厂找到他,要求他来组织出口国画,并承诺给他解决一套住房。

    这是个极大的诱惑!当年,张仲平一家4口人住在二十平米的房子里,他做梦都想有一套大点的房子住!

      1979年,张仲平调到合肥市工艺美术厂,组织专事国画创作。

    作为省内接待外宾的一个窗口,张仲平经常被派往各地著名景点,对景写生,师法自然,画了数以千计的写生稿。他在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与外界画家有了更多的接触……

    丰富的人生积淀,赋予了张仲平博大的生命内涵。他在工艺美术厂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1999年退休。

    退休后,张仲平开始潜心研究和创作,终于探索出一条艺术创新的“横向移植”路子。
    看待山川、河流、树木、云烟、屋舍、舟楫、飞禽等等,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存在,在创作上,要幻化成物我交融的心灵图景,是“精神栖息地”的象征符号,也是时代气象脉博的语义符号。不仅使自己的山水画磅礴灵动且又蓬勃着生命,呈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精神张力,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了山水画重大的人生课题,那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
    绘画,其实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体悟。悟,是张仲平对绘画艺术最为突出的一种行为。他刻有一枚闲章“悟不通”,旨在时刻提醒自己对于“悟”的把持。凭着自己对绘画的感悟,在经过了艰难的心灵跋涉之后,他厚积薄发,笔触随心,创造了一大批传统功力扎实、笔墨凝重厚实、构思奇妙、大气磅礴、工写兼用、色彩丰富、刻画细腻、中西合璧、带着深远、幽静、峻拔、刚毅而又亲和的独特意境的艺术精品!

    张仲平的作品主要以黄山为题材,笔墨上汲取新安文脉,追溯宋元,推陈出新,气吞万象,磅礴罔测。在创作中,他凭借着笔墨意趣的特殊发挥以及现代意识的深刻表现,使作品在高山流水、云烟飘荡的情怀中,独具真切的个体心灵因素,以及深邃的宇宙意识和时代气象,并因沐浴了当代人的审美感受,而成为与人类心灵共鸣的艺术心象。

    为画黄山,他曾在每个不同的季节上山写生,次数多达数十次,也可以说是卧游。每次上山,他都在用心寻找和感悟黄山景色在四季中的不同与变化。

    黄山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每一片云朵,都浸透了张仲平的灵魂。而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演绎着黄山的风貌。人与山,相依相偎,相互渗透。他在观察中,得以洞察生命的真谛。

    他既画油画,也画水粉,所以,他的山水画,又融中西风格于一炉,作品语言,不仅有李成的骨干,还有范宽的真骨,以及郭熙的耸拔、潘天寿的力度,气势磅礴,巍峨俊秀,肌理丰富,立体感强,气吞万象。

    他的作品,在笔墨中,既有岁月的沧桑,又有艺术的灵性,更有自我的感悟。他用笔率性而自由、细纤而挺拔,画面精细飘逸,笔墨雄浑丰富,使用浓墨重彩、尽情渲染,在传统绘画笔墨的基础上,糅入了书法的造型观念和意境情趣,运用皴点相间,点线结合泼墨皴染形成的,使作品整体浑然,给人以较强的古厚朴茂、雄浑大气的艺术影响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视觉享受。

    在意境上,他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精髓,用中国传统画技法,让自己的笔墨静静地细致地在山水景象中随心游走。王昌龄在《诗格》中曾提到“三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到“三远”,这是美学的最高境界,而张仲平所追求的,正是将“三境”和“三远”完美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情在景中、意在画中”这一艺术效果。

    张仲平为人宽厚、仁者情怀,笔下的山水凸显了传统风范的魅力,是造化之境与心灵之境的交融产物。他的画作,完全是自然的心迹流露,从而显得拙巧相生,刚柔并济,如淳朴蕴藉,又是自然天成,其间所不乏的阳刚之“气”与阴柔之“韵”,又流溢出中华先哲崇高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浑迈气息,整个画面腴润温厚,骨肉均匀,云水涌动,氤氲酣畅,树木葱茏,生机勃勃,透着文人画的特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写意山水画面貌。

    虽得家传,但张仲平并没有一味地去模仿祖父和父亲的艺术风格,他力求创新,勇于变化。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没有祖父和父亲的才气,也没有他们的学识和文化,但我力求传承他们的文化精神。”

    有传统才有基础,有信仰才有灵魂。家学文化的传承,时代风雨的洗礼,以及渐江、石涛、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黄宾虹等大家的笔墨浸润,让他与祖父、父亲一起,被人尊称为张氏“三雄”,成为当代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

    针对他的作品,安徽著名美术评论家郭因说:“张仲平的所有作品,构图全不落俗套,笔墨工写兼施,挥洒自如,墨色交互渗透又互不相碍。其艺术个性已经超越祖父的沉稳、父亲的清逸。即使模仿其祖父之作,也同样显示了自己泼辣放逸的艺术个性。而其信手拈来的即兴创作,尤其显得轻松、活泼与洒脱。”

    上海著名艺术评论家舒士俊说:“张仲平的山水画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泼墨大胆、色彩丰富、构图饱满,谓之山水画大家也不为过。”

    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说:“张仲平笔下的黄山不仅得其形貌,且得其神采,更得其气息,画出了黄山四时不息的生命。在当代黄山的佳作中,别具一格,堪称上品。”

    评论家薛永年说:“丘壑雄奇,笔墨老苍,气象万千,意境高迈。”

    ……

 

    真正的艺术家,是人格和品格的综合修为;真正的大家,是立足于人民的土壤,为时代讴歌。纵观张仲平的艺术足迹,我们发现,他的每一步,都是在为盛世抒情!

    张仲平现已78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即使早已功名成就,但他还是仍然坚持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绘画,晚上10点后开始看书学习,到12点睡觉,雷打不动。

    他谨记父亲教导。作为新安画派弟子,他忠于艺术,忠于传统,热爱国家、民族和自然,甘于清贫、寂寞。更可贵的是,他用满腔赤诚,把自己的绘画艺术传承下去。

    张家诗礼传家,收藏宏富。张仲平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秉性。当他得知安徽博物院在收集新安画派的作品当中,缺少一门几代画家而且同是名家的作品时,并想要收藏他们祖孙三代作品时,他和家人再三商量后作出决定,于20117月,将祖父张翰飞、父亲张君逸连同自己创作的一百三十多幅精品画作无偿捐给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这不仅弥补了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缺憾,让人感受到这些精湛作品扑面而来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从家族史的角度去研究新安画派的继承和创新,对于今天的中国画创作,或许会提供更好地更切合实际的借鉴作用以及研究意义。

    同年11月,安徽省博物馆特为张氏三代画家举办了“拂去历史的尘埃——新安张氏三代书画捐赠展”。由安徽省博物院编辑、由中华书局出版《拂去历史的尘埃——新安画派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三代捐赠书画作品选》。20137月,张仲平被授予“薪火相传第六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光荣称号。

    “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张仲平说。

    他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绘画要延续,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画家必须具备高于或适合于当代人的审美行为,具有非同一般的世界观来指导自己的创作。一件好作品,必须在入古的基础上,融入画家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打动当代人的心,才更有艺术价值!”

 

    1989年,张仲平随合肥市长钟永山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出访日本友好城市久留米;

    1990年,他又随合肥市委书记陈光林等率领的政府代表团一行,二度赴日本久留米进行友好与艺术访问,并举办个人画展,现场作画,受到极大的好评。

    2000年4月29日,他有幸参加了第24届世界博览会山水画展;

    2014年7月7日,他参加了由中国画学会、安徽省文联、维也纳联合国城中国文化联谊会共同主办,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安徽省书画传承艺术研究会共同承办的《艺术中国----2014’中国画名家走进联合国艺术大展》;

    ……

    鉴于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不久前,在安徽省历史文化名人评选中,张翰飞光荣当选。同时,张翰飞、张君逸父子同时荣登《徽州文化全书》,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三代人的个人资料和作品一同入选新编的《歙县志》《黄山市志》当中。

    在历史烟云中,张氏“一门三大家”的艺术思想,一一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而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艺术灵魂的飞翔,更是一代代艺术家的傲骨凝香人格力量,以及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赤诚之心

 

新闻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网

中国书法家注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书法家注册”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书法家注册,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消息来源:中国书法家注册”。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消息来源:XXX”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